瓜子炒货机

北京又一项世界文化遗产!海淀这所名校同步上新“活教材”!

时间: 2025-04-28 17:24:06 |   作者: 瓜子炒货机

产品概述

  发现没?身边的很多人都能对北京的7个世界文化遗产如数家珍:长城、故宫、天坛……

  7个变8个,北京中轴线杀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2024年度北京唯一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。

  中轴线爆火之后,央视春晚也跟着联动了:凤凰传奇一曲《栋梁》,以“北京中轴线”为创作灵感,通过歌声营造沉浸式体验,使大家深度领略“北京中轴线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节目视觉设计中,以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古建筑珍贵手稿为基础,制作成三维立体建筑模型,还有一镜到底的中轴线风景以及用动画搭建起的天坛祈年殿,让观众在电视机前,就如身临其境般走进了中式美学。

  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遗产,更是教育改革的“活教材”。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,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。这份文化自信的薪火相传,在海淀实验中学(以下简称海实)的校园里找到了生动的注脚。

  在第28个世界阅读日即将来临之际,海实“走北京·爱首都”及“阅读浸润·书香校园”系列活动构建起跨学科课程、阅读与行走的新生态:学校开展的师生共读《好一个北京》,不仅将经典文本引入课后服务时段,更通过“走北京·爱首都”特色校本课程,将课堂转化为立体空间,孩子们真正去到北京的各大古建筑、博物馆、航天馆、胡同和公园,让文字与脚步共鸣,用行动领悟知识、爱护北京、培养情怀。

  海实的实践证明,当“读”北京、“走”北京、“建”北京形成育人闭环,五育融合就照进了现实。不仅守护了青少年阅读的纯净空间,更开辟了全人教育的新路径。

  海实在孩子们的《作品选编》里,《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》提到:“这个学期,老师们和大家共读《好一个北京》。我们大家一起打开一本书,走进一座城,跟随作家们的脚步,领略北京城的磅礴气势,博大精深,品味人间烟火,世情百味。”

  通过《好一个北京》,海实学子从中轴线开始,开启了探访北京之旅。五班的赵泰然同学在《好一个北京》读后感中写道:“以往我对北京的了解多数都盘踞在了中轴线附近,从永定门起到钟鼓楼止,或者就是当今的北京,高楼林立,街灯璀璨。在作者笔下的北京更生动、全面,将北京城的景儿,北京城的人儿写的绘声绘色。”

  在阅读中,多学科融合也得以体现。比如语文学科在领读时,学生们用圈点批注法阅读《冬日香山》这篇文章。数学学科则会分析古建筑数字符号(如天坛圜丘坛的“九”文化),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课题。当《好一个北京》中的中轴线在数学坐标系中延展,当胡同故事变身英语情景剧,学科壁垒在共读中悄然消融。

  课后服务时段成为阅读的黄金窗口。由学科教师领读,随后学生阅读与分享。“整体来说,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?”“作者细部说了什么,怎么说的?”……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,海实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共读一本书,再到小组共读一本书,实现阅读过程从控制到半控制再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。

  学生们边读边写,边创作。教室里,师生围坐诵读《城南旧事》,同步构建思维导图;银杏树下,学生们用插画和vlog记录非遗体验。翻开《作品选编》,既有工笔描绘的胡同四季,也有勿忘国耻的圆明园事件记录;既有模仿老舍笔法的微型小说,也有融合物理知识的古建筑力学报告。

  “沉浸式”的共读让学生们见证着阅读的力量。七班的李海一同学在推荐《好一个北京》时讲:“书中对于北京小吃的描绘让我垂涎欲滴。烤白薯、糖炒栗子、酸梅汤、藤萝糕和玫瑰饼等等,这些小吃不仅是一种美食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。”一班的范博兮同学在地理学科的作品中写道:“北京胡同仿佛一切都不受拘束,自由充满生机,让我体悟出慢生活的快乐。聚拢来是烟火,推开来是人间。”

  学生们在共读中,形成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从“阅读”到“悦读”,“阅读浸润·书香校园”已不仅是活动名称,更成为全人教育的灵动诠释。

  央视有个纪录片叫《带着书本去旅行》,海实将其带进了现实。在“走北京·爱首都”研学现场,师生们驻足军事博物馆,前门大街、文旺阁木作博物馆以及圆明园,在历史褶皱里寻找当代答案。这场将小课堂延伸至大北京的实践,正在重塑学生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方式。

  集体研学触摸到了历史和未来。在圆明园遗址,学生们对照《好一个北京》中的文字触摸残垣断壁,历史课上的“第二次战争”突然有了真实的重量。在前门大街,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兔儿爷,老北京的吆喝声让文字中的胡同文化变得可触可感。大家还参观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、中国卫星通信技术公司,更是直观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,这些无一不增强了孩子们对国家科学技术实力的认同感。

  个人行走则像一场场文化探秘。北京胡同的探访让鲁恩屹同学对城市有了独特思考:“哪条胡同最老?哪里胡同最宽?背后都有怎样的历史故事?”他用vlog的镜头语言进行了解读。还有学生选择微旅行,用脚步丈量从家到学校的三公里,在街角老槐树、社区图书馆里发现“被忽略”的北京故事。

  当“走”北京成为校本课程的有机模块,这场行走的阅读革命正在海实结出硕果。在《好一个北京》读后感里,故宫不再是冷冰冰的建筑群,而是盛厚重历史的时光容器;中轴线不再是地图上的线条,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

  丈量京城的过程中,学生们同步完成了文化认同的建构、跨学科思维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升,“读”北京与“走”北京实现了完美链接。海实让阅读与行走真正成为改变生命厚度与长度的力量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学校将阅读工程与“走北京·爱首都”社会实践互动结合,实现了“读“北京文化浸润、“走”北京实地探访、“建”北京志愿服务的闭环式教育实践。与此同时,学校还开展了“看山河·爱祖国”跨学科项目式研学课程,让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祖国山河,增强爱国情怀,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实践的内涵与形式。

  在学雷锋纪念日、五一假期及十一假期等节假日,学校号召学生热情参加身边的志愿服务工作,现在志愿服务慢慢的变成了海实的传统,一届一届传承奉献的精神。有的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宣传,有的在社区协助垃圾分类,清理街心公园,还有的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社会环保志愿组织,大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,为建设首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  通过探访北京名胜古迹、博物馆等文化场域,学生们在真实场景中感知古都历史文脉,将书本知识与文化实践深层次地融合。活动中融入的老北京民俗体验、非遗文化探访等环节,激发学生们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,形成“行走的课堂”育人效果。

  在海淀区“典耀中华”征文比赛中,学生斩获76人次奖项,158份读后感及读书推荐获校级奖项。“胡同探微”“社区志愿服务”等项目,更是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议题,树立“首都小主人”意识。通过短视频、H5页面、研学手账的方式,学生们将阅读收获、行走见闻与数字化创作相结合,以年轻视角诠释北京文化,展现了知识迁移与创新应用能力的成长。

  海实以五育并举为根本,将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切实贯彻到实际行动中。用几何原理解析故宫建筑,用编程模拟水系变迁,用中轴线串联文化课堂。这种“知识-实践-创新”的育人闭环,恰是学校五育融合课程教学体系的生动注脚。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湖南小伙取名“朱雀玄武敕令”,再次申请改名“周天紫薇大帝”遭驳回,律师分析

  女神收割机皮特形象大变!200多个纹身全没了?然而想去干净,还得再10年...

  每天只睡5小时!杭州程序员脑干出血,昏迷15天!医生:这个时段一定要睡觉

  小卡21+11+6快船大胜掘金2-1哈登20+6+9约基奇23+13+13

  29分逆转!雷霆3-0灰熊SGA31+4+8,莫兰特15+5伤退成转折

  Aqara 智能语音伴侣 H1 发布:可转动敲击操控、自带磁吸,289 元

首页
电话
短信
联系